requestId:68aded2b2b8726.06038404.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 題:新時代改革引領者習近平
新華社記者
11月17日,習近平應邀出席在巴布亞新幾內亞莫爾茲比港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并發表題為《同舟共濟創造美好未來》的主旨演講。這是習近平步入會場。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 攝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王珺是《習近平改革開放思想研究》一書的副主編和主要撰稿人。當包養記者采訪他時,他展示了研究團隊為寫作此書搜集的資料。
“習近平是一個全身心撲在改革開放上的人。”他說。
2018年,中國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習近平擔負著把鄧小平開創的改革開放事業推向前進的重任。
10月底,他又一次來到廣東,在深圳蓮花山下一個改革開放展覽館中流連一個多小時,并在一幅畫作前駐足。
上世紀80年代,這幅畫中的標語牌豎立在深圳蛇口工業區,激勵改革開放的開拓者們以爭分奪秒、講求效益的精神,創造經濟社會發展的奇跡。
習近平說:“再一次來到深圳,再次來到廣東,我們就是要在這里向世界宣示:中國改革開放永不停步!下一個40年的中國,定當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成就!”
6年前,習近平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時,中國進入了改革深水區。有海外輿論稱,領導改革的中國共產黨面臨嚴峻挑戰。
這是1983年,在河北正定辦公室里的習近平。 新華社發
王珺說,習近平頂住重重壓力推進改革,取得了矚目成績。
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并在2017年實現2011年以來首次增速回升,達到6.9%,遠高于3.7%的世界經濟增速。
6年來,中國創造了7000多萬人的新增就業,比英國人口還要多。
2018年,中國中等收入人數達到4包養行情億,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消費群體之一。
海外輿論稱,習近平是“一位遠見卓識的改革家”、“中國新一輪革新的中心人物”、“為中國未來修建一條獨特道路的嚴肅認真的改革包養網單次者”,他“清晰的改革目標激勵著整個民族”,“‘習式改革’對整個世界都有正面示范效應”。
一、出身革命家庭,改革堅包養定不移
中國改革開放始于1978年。習近平那時正在清華大學化工系學習。他的父親習仲勛在廣東擔任第一書記。
習仲勛對改革滿懷渴望,他向鄧小平要“先走一步”的“尚方寶劍”,請求建立經濟特區,為改革“殺出一條血路”。
父親的膽略和擔當影響了習近平。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報告。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上世紀80年代初,包養網習仲勛從廣東調回中央,前往河北正定工作的習近平也開始了改革探索。他看到南方一些地方正推行農業“大包干”,就在正定做試點,在河北省開了先河。
習近平在縣委書記任上深知改革不易。有一次他說,我們的改革存在不系統、不配套的問題,突出表現是“中間梗阻”。他在正定推進干部制度改革,把一批想干事能干事的人選拔出來。
習近平在其他省市任職,也以改革者形象著稱。他在寧德倡導“弱鳥先飛”,在廈門實行“放水養魚”,在福州開創“馬上就辦”;在浙江提出“八八戰略”;在上海力推“長三角一體化”。
美國學者庫恩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習近平來自一個改革者的家庭。更為重要的是,他本人就是一位堅定的改革者——我知道這一點是因為2005年和2006年我在杭州拜會了習近平,他當時就跟我們談到全面改革的重要性。”
2012年12月,習近平在深圳蓮花山公園向鄧小平銅像敬獻花籃。 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鴻說,習近平的改革,來自他的經歷,來自他的從政。他經歷過“文革”,正反兩方面對比以后,他就明白,老路走不下去。他的思考跟鄧小平是一致的。
2012年,習近平在回顧改革開放歷程時說,如果沒有鄧小平同志指導我們黨作出改革開放的包養女人歷史性決策,包養留言板我們國家要取得今天的發展成就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說,改革開包養女人放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新時期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
習近平在地方的改革思想和實踐,輯錄在《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之江新語》等書中。觀察者認為,這正是新時代中國全面改革諸多設計的淵源。
二、設計“第五個現代化”,更高舉起改革大旗
2012年11月15日,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對中外記者說:“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這時,習近平堅定宣示了要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的決心。
2014年2月17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李學仁攝
而習近平清楚地知道,他面對的是何等困難,皆大歡喜的改革都改包養網站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他執掌的新一輪改革,必定要“既勇于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上任后的首次出京考察,習近平選擇了鄧小平1992年“南巡”時到過的廣東。著名的“南方談話”曾推動改革開放實現新跨越。
在深圳,習近平瞻仰了鄧小平銅像。他說,“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停頓和倒退沒短期包養有出路”。
2015年11月30日,習近平在巴黎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短期包養開幕式并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的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黃敬文攝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習近平不是第一個談論需要改革的中國領導人,但他在考察中發表講話的調子比以前更加有力。日本《外交學者》雜志網站說,習近平將自己堅定地置于改革者一邊。
一個月后,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說出了那句被廣為傳播的話:“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在習近平看來,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為了讓改革順利推進,習近平提出“鞋論”——鞋子合不合腳,只有穿鞋的人自己才知道;要改的必須改,不改的就是不能改包養感情;新一輪改革不追求廉價掌聲。
習近平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被稱作“第五個現代化”。
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在瑞士日內瓦萬國宮出席“共商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別會議,并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新華社記者饒愛民攝
面對新的復雜形勢,習近平構建了一套獨特的改革方法論:要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全局和局部的關系、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要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何毅亭說,習近平改革思想是一個層次分明、系統完整、邏輯嚴密的理論體系,科學回答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樣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包養網主義改革理論。
施芝鴻說,習近平為全面深化改革確定的總目標,既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道路,又清晰勾畫了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路線圖、時間表。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鄭永年說,習近平回答了新一輪改革誰來改、改什么、如何改的問題,在改革開放40年后,他進一步推動完成制度建設的使命。
4月12日,習近平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同袁隆平等農業技術專家一道,沿著田埂走進“超優千號”超級雜交水稻展示田,察看水稻長勢,了解超級雜交稻的產量、口感和推廣情況。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在習近平主持下,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制定全面深化改革7年時間表,出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改革方案,涉及從經濟到政治、從社會到文化、從生態到外交等各個方面。
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包養網引發關注。有海外輿論稱“習式改革”為中國漫長而驚人的崛起注入新動力。
從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確立全面依法治國路線圖,到十八屆五中全會詮釋五大發展理念,再到十九大報告繪制現代化“兩步走”戰略,全面深化改革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突出亮點,習近平也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領航者。
三、掛帥出征,以實干精神推動全面改革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后,習近平擔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后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成立,仍由習近平掛帥。
習近平領銜的,還有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中央財經委員會等。
4月11日,習近平考察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規劃館。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一位參與改革決策的人士說,新一輪改革強化了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這有利于破除“中梗阻”。
“習近平領導多個小組,接觸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的實際工作者和一線領導者,和他們面對面討論,了解到更多實際情況,從而讓決策更加‘上接天線、下接地氣’。”這位人士說。
權威人士透露,總書記認真審閱重大改革方案的每一稿,逐包養字逐句親筆修改。
4月12日,中央軍委在南海海域隆重舉行海上閱兵。這是習近平檢閱海上編隊。 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許多重大改革舉措由習近平本人拍板。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而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后提的一直是“基礎性作用”。討論時,有人認為新提法跨越太大,建議暫緩,最后是習近平拍板定論,實現了重大理論突破。
參與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起草的一位學者回憶說:“沒有習近平下決心,很多重大改革是難以出來的。”
13億多中國人的身份長期被戶籍制度分隔在城鄉兩端。習近平率領發起史無前例的戶籍改革,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的性質區分,為城鄉一體化打開大門。
4月25日,習近平在湖南岳陽城陵磯水文站考察。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國企改革被認為是重中之重和難中之難。習近平把混合所有制作為國企改革重要突破口,使亟待提高效率的國企加速融入現代化經濟體系。同時,他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企改革。
在計劃生育政策實行多年的基礎上,習近平敏銳抓住重大時機,推動出臺全面兩孩政策,在關鍵節點改善中國人口結構,受到全社會廣泛贊譽。
公款吃喝浪費的積弊,被很多人認為是無法解決的難題。習近平倡導制度建設和機制改革,在不長的時間里遏止住了這一歪風。
在中國的生態屏障秦嶺,官商勾結,濫蓋別墅,違背綠色發展理念。習近平親自督戰,多次批示,劍指利益固化藩籬和官僚主義惡疾。
習近平說:“黨和人民需要我們獻身的時候,我們都要毫不猶豫挺身而出,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
習近平經常對干部們講:“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這個比喻講的是改革要看準目標、真抓實干、鍥而不舍。
中共十八大至十九大之間,習近平到基層考察50次、累計151天,這既是對改革的訪查和調研,又是對改革的宣講和推動。
在習近平帶頭“擼起袖子加油干”的鼓舞下,許多大膽的改革在基層開展起來。
4月25日,習近平在湖南岳陽城陵磯水文站考察。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西南交通大學的管理者們正在進行一項創新試驗:讓科研人員享有部分職務發明的專利權,而之前所有專利只屬于單位。如果說40年前小崗村“包產到戶”的突破,解決了農民吃不飽飯的難題,那么西南交大的嘗試,則是在探索進一步釋放科研人員的創造積極性。
6年來,改革在各個領域扎實推進,不斷突破:
——立足經濟新常態的判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
——加大經濟體制改革力度,進一步劃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確保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把創新驅動發展確定為新時代改革的重大戰略并著力實施,中國向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加速邁進;
——掀起大規模“反腐風暴”,從“膠著狀態”到形成“壓倒性態勢”,這既是改革一部分,也為進一步改革創造條件;
——集中推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這一“牽一發而動全身、投一石而激千層浪的重大改革舉措”;
——成立國家監察委員會,這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項標志性成果;
——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推動落實全面依法治國方略;
——健全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
——改變意識形態管理薄弱的局面,加強了黨對改革的全面領導力;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立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促進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環,夯實人民的獲得感;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以改革促進公平正義;
——建設美麗中國,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現跨越式突破;
——領導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國防和軍隊改革,完成中國軍隊徹底重塑;
……
中共十八大后5年間,中國出臺1500多項改革舉措。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158項改革舉措。
6月12日,習近平在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同科研人員親切交談。 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在2018年的新年賀詞中,習近平吹響改革再出發號角:“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
一年里,從南海到長江,從山東到東北,從深圳到上海,習近平風塵仆仆,馬不停蹄,都在部署改革新政,指揮對外開放。
庫恩認為,習近平擔任總書記以來,中國共產黨加快推進各領域改革,“強勢反腐是改革,依法治國是改革,脫貧攻堅是改革,重組軍隊是改革,黨政機構改革也是一項重大改革。”他說,作為改革者,習近平留下的最大印記是他推動改革的廣闊度和全面性。
9月25日,習近平在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了解糧食生產和收獲情況。 新華社記者王曄攝
施芝鴻說,在新時代,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規律性認識的把握,比改革開放以來任何時期都更加全面。改革正進一步觸及深層次利益格局的調整和制度體系的變革。
王珺說,習近平包養合約面對新的時代形勢和課題,作出包括社會主要矛盾發生重大改變等一系列新判斷,構建起改革開放的一整套新范式和新秩序,以排山倒海之勢推進“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在解決以前難以解決的許多問題上取得重大突破。
四、老百姓關心什么,就改革什么
習近平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
他表示:“老百姓關包養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
9月25日,習近平在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包養七星農場萬畝大地號與農場工人們親切交談。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民眾最直接的福祉感受來自收入的不斷增長。6年中,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7.4%,超過經濟增速。
1包養意思0月1日起,根據修改后的個人所得稅法,個稅起征點從3500元提高到5000元,又一項惠及上班族的紅利以“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的形式出臺。
2.8億農民工也嘗到改革甜頭,中等收入人群中有了他們的身影。
“95后”鄒彬是其中一員。他中學肄業就在建筑工地當學徒。2015年,他代表中國參加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砌筑項目比賽獲優勝獎,也成了世界500強企業中建集團旗下一名項目質量管理員,還組建了自己的創業工作室。今年,他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在全國兩會上提出“深化建筑用工制度改革”的建議。
習近平的精準扶貧戰略也收效顯著。過去6年來,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約7000萬,超過法國人口。
美國國際問題專家威廉·瓊斯說,脫貧是人類一直以來面對的核心挑戰,但直到最近都還只是“烏托邦”,是中國讓這個夢想正變為現實。
習近平還把社會養老保險覆蓋至9億多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至13億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