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Id:68518616210560.61210288.
包養女人清代古籍《孔門七十二賢像》在遼寧省圖書館展出,康熙以祭孔為契機加包養妹快滿漢包養網融會
來源:《遼寧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蒲月廿六日庚申
耶穌2020年7月16日
焦點提醒
近日,遼寧省圖書館開展古籍品鑒活動,向讀者推介館躲精品《孔門七十二賢像》。這自己物畫冊由清代宮廷畫家焦秉貞奉敕繪就,展現了孔子及其72位門生的抽像樣貌。自漢代開始,儒家思惟為歷代統治者推包養網ppt重,逐漸發展成為漢族政權的統治思惟。清朝康熙天子為加快滿漢融會,樹立年夜一統國家,為孔廟題寫“萬世師表”牌匾,下旨繪制《孔門七十二賢像》,極力推重儒學,周全奉行漢化。
康熙題的匾額。(資料圖)
《孔門七十二賢像》中孔子像。本報記者 商 越 攝
焦秉貞繪《孔門七十二賢像》。
焦秉貞奉敕繪孔子及門生像
在遼寧省圖書館3樓古籍館,記者隔著櫥窗,看到了這本正在展出的珍貴古籍《孔門七十二賢像》。畫冊中的人物采用工筆白描技法繪制,神態、動作活靈活現。省圖書館特躲部主任劉冰告訴記者,畫冊共有人物畫69幅,繪的是孔子和72位門生門人,共73人,此中有4幅畫的是雙人,其余都是單人單幅。
古籍畫冊外罩護板,首頁即為孔子像。之后的畫像順次為顏回、子路、子貢、曾參、孔伋、孟軻等72位門生。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門生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細看一幅幅圣賢人物像,神色、舉止各不雷同,他們或面帶淺笑,或張目而視,或頷首恭謹,有的手持書卷,有的身佩杖節,有的執筆書寫,外型設計豐富多樣,白描筆觸天然流暢,展現出畫師高明卓絕的繪畫技能,韻味實足,令人嘆為觀止。
關于孔子的抽像,《史記》中稱“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即頭頂中間低周圍高,且“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有學者考證包養,按西漢一尺等于23.1厘米計算,“九尺有六寸”是221.76厘米,孔子個頭很高。《論語·述而篇》中對孔子的描寫是:“子溫而厲,威而不猛包養網心得,恭而安。”是說他的性情溫和而嚴厲,威嚴卻不兇猛,莊重而安詳,畫冊中孔子的抽像與史料記載頗為相合。
在首頁孔子像的左下角,題名“欽天監五官焦秉貞恭繪”,下鈐陰陽連珠“秉”(陰文)“貞”(陽文)二印。據此判斷,此畫冊當是清代有名宮廷畫家焦秉貞奉包養敕繪作。
焦秉貞,字爾正,山東濟寧人包養網。康熙時期,官任欽天監五官正。受學于德國傳教士湯若看,擅長畫人物、樓閣,通曉測算。焦秉貞傳世作品有46幅《耕織圖》,收于內府刊本古籍《御制耕織圖》中。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第二次南巡時,有江南士人進獻樓氏《耕織圖詩》,康熙閱后深有所感,即命焦秉貞據原意另繪耕圖、織圖各23幅,還附上了康熙的七言絕句及序文。康熙在《御制耕織圖序》中寫道:“前人有言,衣帛當思織女之冷,食粟當念農夫之苦。朕倦倦于此,至深且切也。爰繪《耕織圖》各二十三幅,朕于每幅制詩一章,以吟詠其勤苦,而書之于圖。包養感情”《耕織圖》繪制完成后,康熙命鏤版印刷廣為流傳,“用以示子孫臣庶,俾知粒食維艱,授衣匪易。”
“繪制《孔門七十二賢像》與奉敕繪《耕織圖》有雷同的示范意義。”包養劉冰介紹,孔子及其門生的抽像,除了歷史典籍的記載外,也多以繪畫情勢出現。
康熙在孔廟行三跪九叩年夜禮
從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后,孔子的儒家學說就一向被歷代統治者推重,漢武帝還鼎力奉行儒學教導,在長安舉辦“太包養情婦學”,即中國現代最高學府,以儒家“五經”為重要教材。在此后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漢族政權都包養以儒家學說為正統思惟。
劉冰向記者介紹,最早關于“孔子及七十二門生像”的記載,在《后漢書·蔡邕列傳》中可見:東漢時漢靈帝“光和元年(178年),遂置鴻都門學,畫孔子及七十二門生像”。業內人士是以推斷,“孔子及七十二門生像”在漢代已經產生,此后人們年夜多將其掛在學校里,供學子祭拜先賢,發揮著弘揚儒家文明、勸包養網誡勸學、立志向賢、教化蒼生的感化。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平易近也倡導儒學,《新唐書·禮志》記載,“貞觀四年(630年),詔州縣學皆作孔子廟”,唐太宗下詔命各州、縣、學都設孔子廟。從此開全國范圍內設立孔廟之先河,“孔子及七十二門生像”也被廣泛地繪制于孔廟及學館。
清朝樹立后,清當局對孔子和儒家思惟的推重,比前朝愈甚。據《康熙起居注》記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康熙在南巡回京途中,專程到山東包養網曲阜孔廟祭奠孔子,成為清朝第一位到曲阜祭奠孔子的天子。當時孔子第67代孫、衍圣公孔毓圻等人特地撰寫《幸魯盛典》,對康熙親臨曲阜孔廟祭孔過程做了完全的記錄。
據《幸魯盛典》記載,在孔廟里,康熙贊頌孔子道:“至圣之德,與六包養網合日月同,其高超廣年夜,無可指稱。朕向來研求經義,體思至道,欲加贊頌,莫能名言。特書‘萬世師表’四字,懸額殿中,非云闡揚圣教,亦以垂示包養情婦將來。”除手書“萬世師表”匾額并懸于孔廟年夜成殿外,康熙還將曲柄黃蓋等儀仗留在孔廟,以示“尊圣之意”,“萬世師表”匾額從此名揚全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祭奠孔子的儀式中,需求天子行跪拜禮,康熙行的是最高級別的三跪九拜禮,這讓隨行人員都頗為驚恐。此舉傳開后,江南文人無不動容。康熙帝這次曲阜祭孔活動,推動了中華儒家文明的傳承,以致其孫乾隆天子念及康熙帝的“躬詣闕里”,先后8次親臨曲阜舉行祭孔年夜典,達到歷史上天子曲阜祭孔的頂峰。
周圍一片嘈雜和議論聲。
那么,康熙親臨孔廟祭孔、書寫“萬世師表”牌匾的深層緣由安在?剖析當時的社會環境可以發現,作為清軍進關后的第二位天子,康熙帝此舉并非偶爾。
康熙親政后,平定“三藩”、統一全國,國內政局開始走向穩定,可是清初階級牴觸和滿漢平易近族牴觸仍異常尖銳,滿漢文明沖突劇烈。為了適應和調和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清當局在統治思惟及文明政策方面做了年夜膽的調整。儒家思惟倡導暴政、尚禮聲。,主張國家的年夜一統,漢唐以來一向是統治者的治國思惟。為緩解滿漢沖突,吸包養納漢族人才支撐、維護多平易近麼,跟著笑了起來。包養妹族國家的穩定與發展,康熙帝倡導以儒治國,主動接收并鼎力弘揚以儒學為焦點的漢族傳統文明,把崇儒重道作為基礎國策,這樣就減少了滿漢文明間的隔閡和摩擦,促進了滿漢文明的融會。
不過拋開政治原因,康熙自己對于儒家學說也充滿了濃厚的興趣,他很是重視學習儒家思惟,曾自稱宋微心頭一緊,連忙將它從花叢裡拉出來。:“朕御極五十年,勤覽書籍,凡‘四書’‘五經’‘通鑒’‘性理’等書俱曾研討。每儒臣每日進講,朕輒先為講解一過,遇有一句可疑、包養行情一字未協之處,亦即與諸臣反復討論,期于義理貫通而后已。”《康熙起居注》記載,他“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倦”。康包養金額熙八年(1669年),他曾敕諭眾官曰:“朕惟圣人之道高超廣年夜,昭垂萬世,所以興道致治、敦化葉秋鎖很好奇,如果她偏離了所謂的劇情,會發生什麼善俗莫能外也。”
七十二賢首為德性科高徒顏回
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年齡末期魯國人,字子淵,亦稱顏淵。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孔門德性科的高才生,小孔子30歲,13歲拜孔子為師,卻不幸于40歲早亡,被后世尊稱為“復圣”。
據史料描寫,顏回少年白發、緘默寡言、天資聰穎,在《論語·雍也》中,孔子稱贊他:“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勝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住在陋巷的顏回不僅安貧樂道,還謙遜好學,重視個人品格的修養——“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遇事反求諸己,不把本身的怒氣發泄到別人身上,聞過則改,善于總結經驗。從中我們能看到,前人所說的好學,不僅僅指學習書本知識,更在于學習做人,即加強人格修養,付諸知行合一的品德實踐。
《論語·顏淵》記載了一次師生關于品德修養的對話。顏淵問仁,子曰:“低廉甜頭復禮為仁。一日低廉甜頭復禮,全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包養網孔子認為實踐仁德不靠別人,完整靠本身,具體的規范是:“非禮勿包養網比較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回當即表態:“回雖不敏,請事斯語包養網VIP矣。”說本身愿意往身體力行。孔子稱贊他:“回也包養一個月價錢,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罷了矣。”“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顏回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好學精力,是遭包養到孔子喜愛的主要緣由。
隨孔子周游列國歸魯后,顏回開始從教講學,并幫助孔子收拾上古典籍,他是收拾《易經》的重要助手。后來顏回不幸早亡,孔子為掉往愛徒哭得很是痛心:“天喪予!天喪予!”
史記
SHIJI
子貢開創儒商“端木遺風”
子貢即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包養故事56年),復姓端木,字子貢,年齡末期包養行情衛國黎(今河南省鶴壁市浚縣)人,是孔子的自得門生,被列為言語科優異者。他善于雄辯、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的丞相,是孔門門生中的首富,被后世尊稱為“儒商鼻祖”。
《論語·公冶長》中記錄了一段師徒間的談話。子貢曾問孔子:“老師覺得我是什么樣的人?”孔子答:“你就比如一種器皿。”子貢接著問:“何器也?”孔子說:“瑚璉也。”瑚璉是宗廟里盛谷物的祭器,以瑚璉比子貢,是說子貢對于國家社稷乃是年夜器,足堪重用。孔子認為子貢有定國安邦之才。
《史記·孔子世家》載,當孔子和門生受困于陳、蔡兩國間,在“包養不得行、絕糧”的求助緊急時刻,孔子派子貢至楚國報告了情況。台灣包養網“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后得免。”后來,齊國伐魯,孔子命子貢出使救魯。子貢在齊、吳、越和晉之間穿越,開展交際游說。司馬遷贊嘆:“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子貢杰出的交際才干發揮得淋漓盡致。
不僅這般,子貢還是一位獨具慧眼的商界奇才。他學成包養網之后,回到衛國仕進,還在曹、魯兩國之間經商。《論語·先進》中記載了孔子對兩位愛徒顏回和子貢包養行情的點評:“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授命,而貨殖焉,臆則屢中。”是說顏回在學問和品德上接近完善了,但卻窮得叮當響,而子貢經商,猜測行情,常常猜對。《史記·仲尼門生列傳》載:“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資……家累令嬡。”《史記·貨殖列傳》中也講述:在孔後輩子中,“賜最為饒益。”“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甚至越王勾踐還曾“除道郊迎,身御至舍”。
在孔子的教導下,子貢構成了重義輕利、富而好禮、誠信經營等儒家經商理念。《論語·顏淵》記載了孔子若何對子貢講“誠信”: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平易近信之矣。”子貢曰:“出於無奈而往,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往兵。”子貢曰:“出於無奈而往,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往食。自古皆有逝世,平易近無信不立。”子貢踏實踐行這種誠信經商的作風,因他復姓端木,后世就將這種作風稱為“端木遺風”。孔子逝世后,門生們為他服喪3年,唯獨子貢為老師守墓6年,可見他對老師的情感之深摯。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