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Id:68838c064abd98.01030530.
近日,江蘇省張家港市暨陽書畫社在永聯村揭牌成立,“暨陽三杰”作品展、首期書法培訓班等系列活動同步亮相。這是永聯村現代化建設包養 新征程中的重要舉措,也是該村不斷豐富百姓文化生活,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能的一個縮影。
永聯村從產業強村,到全國文明村;從國家4A旅游景區,到中國最具魅力休閑鄉村;從把大學搬進村里,到鄉包養網 村小學管弦樂團走向都市舞臺;從24小時圖書館,到設施一流的文體館,呈現出一幅由江南水鄉、花園工廠、現代農莊、文明風尚構成的美麗鄉村圖景。如今,不出永聯,就能享受一臺好戲、一場演出、一幕電影、一包養 個展覽;村民自創自辦、自編自演各類文體活動,從文化的“觀眾”變包養 為包養 “主角”。
激發文化活力,推動精神共富
“村里不僅要有肯德包養 基,也要有書畫社;村民家里不包養 僅要有存款,還要有藏書。”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惠芳的“口頭禪”,傳遞著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的堅定態度,也正成為永聯村的現實模樣。
行走永聯村,濃郁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青磚黛瓦、小橋流水為包養 永聯小鎮增添精致和秀美;廣場上的“金手指”雕像,彰顯“敢破敢立、自強不息、團結奉獻、實干爭先”的永聯精神;江南農耕文化園包養網 展示農耕歷史、農耕諺語、農業生產、傳統手工藝等農耕文化元素,并賦予時代創意,讓“鄉土不土、鄉愁不愁”。
永聯村的文化建設并非局限在目之所及的環境里,更反映在每位村民都能在這兒找到適合自己的文化娛樂方式上,從而有效激發包養 鄉村的文化活力。
走進永聯村文體館拔河練習館,便聽見響亮的“號子”,該村包養網 永卓控股拔河隊隊員雙腳發力,拽著麻繩完成又一輪練習。“拔河隊讓我們這群喜歡運動的人聚在了一起。”永卓職工、拔河隊男隊隊長楊建勛說,訓練雖然很苦,但讓他們收獲了成就感,學會了團結協作、堅持不懈包養網 。
相比體育運動,多數老人更加偏愛手工課。忙碌了半輩子的村民蔡敏英,如今在“樂齡學堂”跟著老師學習插花、包養 剪紙。“樂齡學堂”項目社工曹燕介紹,學堂聘請專業老師教授健康養生、法律知識、歌舞課、健康操、特色園藝等課程,讓老人的手腳活動起來、腦筋轉動起來、情緒快樂起來,實現“老有所樂”。
目前,永聯村組建龍獅隊、鑼鼓隊、舞蹈隊等多支文體隊伍,成立全國首家村級文聯,下設文學學會、包養網 書法協會、音樂協會、曲藝協會等6個協會,定期舉辦書法、征文、攝影、廣場舞等比賽,豐富村民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精神風貌,推動村民精神共富。
優化文化供給,滿足多元需求
永聯村十余年如一日在鄉村文化領域精耕細作。早在永聯村打造永聯小鎮時,就選擇村民相對熟悉喜愛的傳統民俗文化為切入點,先后配套建設永聯文化活動中心、包養 永聯戲樓、農耕文化園等設施,并與江蘇省曲藝家協會、上海戲劇院等藝術團體建立長期合作,邀請專業演員定期演出,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包養網 。
借助村集體經濟的壯大,永聯村投資建設南豐包養 小學永聯校區,并成立荷包養網 風管弦樂團,從上海請來一流的老師進行教學,讓每個孩包養 子都有機會學習高雅藝術;建設藏書4萬余冊的包養網 村級圖書館和電子閱覽室,開展親子閱讀、知禮明德等主題閱讀活動;購買上海世博會門票,組織萬余名村民和永鋼集團的員工前往世博園參觀,領略世界先進文化的魅力;建成數字信用體系、數字生活館、數字永聯課包養網 堂、數字健康檔案等,給村民生活帶來數字化便利。
文化服務與時俱進,滿足當代審美和多元需求。走進永瓷工坊,獨特的柴燒茶壺、繪有精美書畫的瓷片、別具一格的陶瓷文創……陶瓷佳作整齊地擺滿木架;屋外的龍窯升騰起高溫,陶瓷師包養 正精心制作著全新作品。永聯村在農耕文化園打造永瓷工坊,在傳承龍窯文化、傳播陶瓷美學過程中,給村民提供了解傳統技藝的機會包養網 。
創新優化文化供給,更加精準、高效地對接農民群眾文化需求。永聯村投資5500萬元改造建設占地8000平方米的永聯文體館,設置拔河館、臺球室、籃球館、瑜伽館、健身房等多個場館,并引進幸福藍海影院包養網 ,做到與各大院線同步上映,為百姓打造了一個茶余飯后休閑娛樂的新去處。文包養網 體館內還新建了一座戲樓,定期邀請專業藝術團隊演繹經典劇目,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高水準的戲劇演出。
匯聚群眾力量,“觀眾”變為“主角”
如何讓文包養 化的滋養持續不斷?這就需要發揮好群眾的主體作用,培育“領頭人”和隊伍,引導百姓參與文化活動,營造濃厚文化氛圍。
75歲的薛棟華曾長期從事宣傳文化工作,退休后擔任起永聯“五老”協會理事長。他組織包養網 發起的永聯老年健身節,已成為永聯的文化品牌。目前,“包養 五老”協會已有500余名志愿者,主動為村民提供文藝、體育、讀報等十多項文化服務。
球拍兜著帶有彩帶的小球,隨著流暢的迎、引、拋,彩帶在空中閃轉騰挪,劃出一道道弧線……黃毓蘭帶著柔力球隊隊員專注地排練。自幼熱愛舞蹈的黃毓蘭,退休后擔任起永聯老年文體隊隊長,帶領身邊老人學習功夫扇、柔力球、太極劍等運動,并多次參賽展示。
“既比收入,也比文化”“既要穿戴好,更要精神美”已成為包養網 永聯人的新追求。包養網 自創自辦、自編自演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永聯人從文化的“觀眾”變為“主角”,永聯村浸潤在文化的芬芳中。
文化的持續浸潤,帶來崇文重教的好風氣。翻看永聯村2022年度獎學金發放名單,會發現這一年村子就走出100多名包養網大學生、7名碩士和2名博士,這是永聯文化建設成效的生動體現。
TC:sugarpopular900